干货!初中生如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文言句段的翻译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句段的正确翻译和理解为前提,而句段的正确翻译和理解又以正确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为基础。所以,同学们在文言学习中,要注重总结文言语用规律,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文言词法句法,理解常用文言修辞手法。
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学会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力求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一定的语境中作合理推断,整体感知,全面把握,从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产生了古今义差别,有的在特定语境中词性活用了,有的词引申出多种意义,产生了多种用法。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翻译语句时,应根据语境,合理推断,切忌只凭感觉,望文生义。要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①“学而不厌”(《论语八则》),即学习而不自满,表达一种自谦的学习态度。其中的“厌”指满足,理解为厌烦、讨厌就错了。
②“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赵普》)其中的“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而现在指人品质恶劣。
③“两股战战”(《口技》),其中的“股”指大腿,而现在指或用作量词。
对这类词要根据活用情况翻译和理解,若以现代汉语意义翻译,会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翻译时要考虑其活用的特点,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
①不蔓不枝(《爱莲说》),“不”不能与名词“蔓”直接搭配,“蔓”解释为“长藤蔓”就可以了;同样“枝”解释为“长冗枝”。“不蔓不枝”译为“不生藤蔓,不长冗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不耻下问(《论语八则》),“耻”解释为“以……为耻”;心乐之(《小石潭记》),“乐”解释为“以……为乐”。这种用法叫意动用法。
④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不能带名称宾语,要解释为“使……劳累”。“凄神寒骨”(《小石潭记》),“凄”解释为“使……凄凉”,“寒”解释为“使……寒冷”。这种叫使动用法。
⑤斗折蛇行(《小石潭记》),课文描写的对象是溪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斗”解释为“像北斗星”,“蛇”解释为“像蛇”。“斗折蛇行”翻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的弯曲”。“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解释为“用石青”。这里的名词都活用为状语。
⑥虽乘奔御风(《三峡》),“奔”为“乘”的宾语,应为名词,解释为“奔驰的骏马”,动词活用为名词。
⑦香远益清(《爱莲说》),“远”陈述香气的情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传得远”,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如:初中文言文中“策”的义项有:①马鞭;②鞭打、驱使;③记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策”带宾语“之”(马),所以选②;执策而临之(《马说》),“策”做“执”的宾语,所以选①;策勋十二转(《木兰诗》),“策”带宾语“勋”,所以选③。
绝:①断(沿溯阻绝《三峡》)②极点(以为妙绝《口技》)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狼》)②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名:①命名、起名(遂以名楼《黄鹤楼》)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③出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意:①神情,神态(目似瞑,意暇甚《狼》)②心情(宾客意少舒《口技》)③意图,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词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是陪衬。因此,在翻译含有偏义复词的文句时,要能辨别出衬词,并在翻译时加以省略。如:
远近:偏义复词,词义偏在“远”,“近”是衬字。正确翻译为:(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
出入: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出”,“入”是衬字。正确翻译为: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平时连一件能走出门的完整衣服都没有。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愠”不恼恨,“而”承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孔子倡导人要有胸怀宽广的修养。
②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拔山倒树”修饰“来”的气势,“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表示修饰关系。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敏”和“好学”意义并列,“敏而好学”即既聪明又好学。“而”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而”连接“吐”和“吞”两个动作行为,且有时间先后,表承接关系。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之”代驴。“之”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b何陋之有(《陋室铭》)?“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即有何简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久之,目似瞑(《狼》),“之”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③至之市(《郑人买履》),“之”后带宾语,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往”。常见的文言虚词还有“其、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要熟悉它们的多种用法,加强典型例句的积累,译句时,根据语境正确选择,使译意顺畅,且符合语境。
文言文里有一些特殊句式,我们要掌握它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形式,翻译时做到正确而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
古汉语常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推断。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句式。如: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用“……,……者也”表判断,译为: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2.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用“……也”表判断,译为:恐怕真的不了解马吧。
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用“……者,……也”表判断。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并应根据需要补出省略成分。如:
2.(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前省略主语“这”,要补出。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句中省略谓语动词,要补出。
4.④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句中省略谓语“鼓”和主语“气”,要补出。
7.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口技》)句中省略量词,要补出。
8.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论语 八则》)句中省略量词,要补出。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般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之”做标志,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3.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千里者”后置,翻译时调到中心语“马”的前面,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译为:“一只核舟”。
1.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屠惧,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2.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用“为……所”表被动。下面两句都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并正确翻译。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译为:狼也真狡猾了,可是顷刻就被杀死了两只。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译为:上帝被他们(挖山的)诚心感动,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译为: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2.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幼时记趣》),“以……为……”相当于“把……当作……”,译为: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5.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译为:不是天资低下,就是不若我用心专一,哪里是他人的过错呢?
正确划分句子停顿,有助于句段的正确翻译和理解。如“其一犬坐于前”(《狼》),若在“坐”前停顿,则译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这不符合课文语境,因为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狗。在“犬”前停顿,“犬坐”连在一起,根据语境解释为“像狗一样坐”,是什么像狗一样呢?自然是狼。全句译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这样不仅句意顺畅,语段中狼的狡黠性格也得到了表现。
划分停顿,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
2.遥闻 / 深巷中犬吠;(《口技》)无 / 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动词—宾语”之间应有停顿。
“不饱”、“数十”分别补充说明“食”、“鞭”的情况,“动词—补语”之间应有停顿。
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这里“处处”修饰“款之”;“毕力”修饰“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应断为“其一 / 犬坐 / 于前”如果断成“其一犬 / 坐于前”就错了。
“是以 / 谓之‘文’也”;(《 论语 八则》)“故 / 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已而”、“故”、“惟”等,应稍加停顿。
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的中心词“意”、“心”,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正确翻译和理解句段的意思。如:
1.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这两句运用比喻,句中都没有比喻词“像、似”等,翻译时要译出。前句译为“水面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夜晚的洞庭湖月色湖光与共,一片皎洁,一片宁静。后句译为“庭下的月光如清澈透明的积水一般,水中的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色的澄明、夜晚的宁静,作者内心的恬静和悠闲。
2.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用夸张手法形容江流湍急。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意思是在各处市场购买战马和战具。这里的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了备战的紧张。
4.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式,翻译时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写出了三峡山峰重叠的地貌特征。 上句正确翻译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嶂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正确翻译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幸运凯旋。
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遇到这类句子,应当先调整顺序,再进行翻译。
上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正确翻译是: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此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正确翻译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相关相似的事物代替,叫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新奇而不落俗套,可以收到化凡为奇的表达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诗文家的青睐。翻译时要译出借代的本体。
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文言文里专用“布衣”代指平民。上句正确翻译为: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活板》)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用音乐器材“丝”“竹”作为音乐的代称。正确翻译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代文化常识,涉及人称、官职、天文、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有利于更好地翻译和理解句段。一般情况下,翻译句段时对其中的名称可以保留。这些名称常用的如:
1.姓名,如: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王子猷、子敬”是人名,不需翻译。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
1.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其他如:“总角”、“豆蔻”、“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等。
如:“丞相”“尚书”等等。此外还有官职的任免升降的名称,如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有:“左迁”,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如“九州”、“海内”、“朔”、“三秦”、“郡”。 6.年号: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其中“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从文题入手,推测文章内容,如:从《郑人买履》、《赵普》、《人琴俱亡》、《两小儿辩日》,可以推测主要叙述人物故事;从《三峡》、《雁荡山》,可以推测主要介绍地理风物;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治水必躬亲》,可以分别推测主要对生存与死亡、如何治水发表见解或主张。有很多文题本身表明文体,要善于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内容和特点,如: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有说明文性质的,如《核舟记》等。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表以陈情”,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臣子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还可以根据文题或文体设问。 如“郑人买履”,可以问:郑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买履?他怎样去买履的?结果如何?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根据“序”的文体特征,可以问:作者对马生会说些什么?如何赞许、推重或勉励他呢?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学会察看文题,推测文章内容,或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为理解创造思考的情境,使阅读的注意更集中,从而提高阅读感知的效率。
学习文言文,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应当根据文章写作内容,努力做到扣住中心,理清思路。如人物故事类文章,要注意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关系、经过和结果;写景抒情类文章,要注意弄清所写景物的特点、顺序,探究作者抒发的感情。在此过程中,还要抓住文中的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重要句子,以帮助理清思路。
如《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开头说“余幼时即嗜学”,结尾又写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们不禁要问:“艰”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勤”又表现在哪里? 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知道:
一个“嗜”字领起了全段,与文末的“勤且艰”构成因果关系。“艰”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求书之艰。家贫,幼时“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②奔走之艰。“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③求教之艰,“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④生活之艰,“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緼袍敝衣”。“勤”同样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②眼勤,“幼时”即“遍观群书”。③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④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样一分析,此段的层次就非常清楚了。我们能够从多侧面了解到宋濂当年求学之难,以及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专心,从而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这样现身说法,意在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赵普》一文篇幅短小,叙事简洁,却并不空洞乏味,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我们通过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加以品味,就能更好地理解赵普的性格特点。
如:“阖户启箧取书”中的“阖”字,表明赵普主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由此可见他是个对刻苦读书决心很大的人。 “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写出了太祖龙颜大怒时的样子。“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的细节,则表现了赵普的冷静沉着镇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表现了赵普意志坚定,为国荐才的精神。
初中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一般比较浅易,主旨也不太难把握。只要理解文意,仔细品味,就可以理解主旨。如:《赵普》一文写赵普读书和推荐人才的故事,通过揣摩其中的细节,就可以体会到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精神。《爱莲说》一文生动描写了莲的形象,并以菊和牡丹对比衬托,仔细品味莲的形象,揣摩对比衬托的手法,就可以感受到莲的君子品格,莲的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有的还可以找到直接表达主旨的句子,如《赵普》中“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有些文章要深刻领悟文章精髓,在思辨中探究文章主旨。如《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有“设喻”性质的寓言作品,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寓意颇丰,可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概括主旨:
首先,从“虎”的角度分析,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其次,从“驴”的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只要掌握真本领、真才干,才能不被欺辱甚至淘汰等寓意。
再次,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具体实情,盲目引进,致使人才被扼杀的寓意。
第四,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还可以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综上所述,有些文言文的主旨是一元的,有些文言文特别是寓言的主旨是多元的,学习时,应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提炼概括。这样,所获得的感受就会丰富多彩。
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②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③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⑥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⑦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⑧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⑨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声名远扬。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题中“传”表明文章为人物传记,记述柳敬亭的生平事迹。阅读时应关注选段所记述的人物故事,及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①句“……者,……”表明为判断句,全句译为: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
②句结合“无赖”的注解意和“犯法当死”,推断“犷悍”意为粗野强悍;“之”带宾语“盱眙市”,应为动词,意译为“逃到”;“变”照应前面的“本”,理解为改变。句子前后构成因果联系,翻译时要补上相应的关联词。全句译为: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已经能使市民倾倒动容。
③句“久之,过江”,联想已学过的《狼》中“久之,目似瞑”,“之”为音节助词,无实意,翻译时省去;“可使以其技鸣”中“使”动词,结合语境,理解为“帮助”,后省略宾语“之”,要补出。全句译为: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凭他的演技出名。”
④句联想《晏子使楚》中“谓左右曰”,“谓”译为“对……说”;联想《赵普》中“普少习吏事”,“习”译为“熟悉”;“性情”,古汉语中的单音词一般要译为双音词,译为“性格情态”,语段是写说书,所以这里的“性情”指书中人物的,要在“性情”前补出。“摇头而歌”,形容歌唱投入,翻译时可补上修饰语。全句译为: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全身心投入地)摇头唱歌,而后才能实现志向。”
⑤句“简练”,现代汉语意为“精练”,结合下文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这里可意译为“精心练习”;“诣”,参《晏子使楚》中“吏二缚一人诣王”注“到(指到尊长那里去)”。全句译为: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
⑥句“生”,上文有“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这里当指莫后光;“子之说”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意,翻译时应省去;“期月”可推断为表人物活动的时间,理解为“一个整月”或“满一月”。全句译为:莫后光(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
⑦句“涕”,古意为眼泪,《迢迢牵牛星》有“泣涕零如雨”;全句译为: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泪了。”
⑧句“喟”,感叹,根据语境意译为“赞叹”。“而”,连词,表转折。“哀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哀伤、欢乐的感情”。“具乎其前”,“具”,具有,意译为“表现出来”;“乎”,译为“于”,即“在”;“具乎其前”即“具于其前”,“于其前”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调到动词“具”前面。“进乎技”,“乎”,译为“于”,即“比”;“乎技”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调到动词“进”前面;“进乎技”,即比技术进了一步,也就是超过了一般的技术,根据语境可意译为:“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全句译为:“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而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⑨句“之”,到;“达”,联系现代汉语里的“达官贵人”推断,译为“显扬”;“于缙绅间”,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调到动词“达”的前面。全句译为: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在官绅阶层中显扬。
1.揣摩思路。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明白了语段的思路,即:犯法逃亡——练习说书——技艺高超——声名显扬。
2.品味内容。“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形容练习说书专心。“欢咍嗢噱”、“慷慨涕泣”,“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通过别人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说书艺术高超,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3.提炼主旨。可以根据语段内容,从多方面进行探究。潜心苦练,可以获得成功;人有一技精妙,可使声名显扬。
初中三年的课内文言文学习与积累是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能力的根本,同学们一定要学透课内文言文,扎实掌握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建议大家从学习文言文开始就使用文言积累本记录上述内容并不断进行分类整理。学习文言文时,见到一个文言词语,脑子里要尽量多联想相关知识,如见到“召令徒属”马上联想到“属引凄异”、“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看到“谤讥于市朝”这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就联想起“甚矣,汝之不惠!”等不同类型的倒装句。
文言离生活较远,一定要经常激活,才能随时调出使用。部分同学死记硬背,到用时总想不起来,就是因为缺少这种联想练习。
课外文言文考的是课内知识的迁移。例如江苏苏州卷第8题要求对加点词的解释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拄杖偻步 偻:弯腰;B.斩伐其居 伐:攻打;C.绛衣素带 素:白色;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顾:回头),本则材料选自课外,但选项中的四个加点词都在课内出现过,如果能迅速想起所学的“伛偻提携”、“齐师伐我”、“素湍绿潭”、“入门不顾”这些语句,就能做出正确判断。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咱们的语文课】及其他网络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fhxx332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