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和精神病在法律上的区别精神病犯罪不承担法律责任
2019年,一名女子因其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而起诉要求撤销其在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协议。该女子提交了相关的医疗记录。一审法院确认该妇女“在签署离婚协议时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目前正遭受无精神病症状的躁狂发作”,但拒绝了她的请求。原因是该妇女“当时仅在情绪上不稳定,不能在签署离婚协议时证明她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没有证据证明她没有能力惩罚。”该女子上诉,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我们翻译成心理学的语言,以上情况的意思是-该名妇女患有精神疾病,而非精神病,因此她有民事行为能力,签署的协议有效。
如果精神不正常并且自制力受到损害,则视情况而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一定会产生法律效力。精神疾病有哪些类型?一般的心理问题:由于实际原因,内部冲突和不良情绪引起,持续1-2个月,并且不影响社会功能。 。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持续2到6个月,相对较重,很难自行消除,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愿上学,工作,见人等)。神经症:通常分为:恐惧症神经症,焦虑症神经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软骨膜下神经症,歇斯底里症,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人格障碍: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明显偏离了正常和根深蒂固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适应是适应不良的,并且该人缺乏对人格缺陷的自我意识,无法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学习。通常分为:偏执,分裂,边缘,冲动,反社会,表现,强迫,焦虑,依赖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指各种障碍,例如感知思维,情感意愿和行为。精神病患者丧失社交功能,有时会受到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绪障碍等的影响,并似乎伤害自己和他人。
在我们的民法中,“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的成年人”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而不能完全承认自己的行为的成年人是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无法识别自己的行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无法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我国刑法中的“精神疾病”是指“精神分裂症”。如果精神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期间造成伤害,则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鉴于精神病患者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刑法中的“精神疾病”必须以最严格的限制性精神分裂症来解释。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是民事诉讼中的特殊程序,由自然人的近亲或其他利害关系方向自然人住所所在地的基本人民法院提出。法院认为必要时将进行评估。但是,准确地定义精神疾病非常困难,医学和心理学的标准也不同。因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能力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