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提醒:猝死前身体的3个求救信号别忽视
每当年轻人猝死的案例登上新闻,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也不免思考——猝死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能否有效预防?
猝死自古以来就有,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再加上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听到的猝死事件也就越来越多了。
至于多么突然才能算「突然」,不同的专业机构对这个时间长短的定义各有不同,从 1 小时到 48 小时不等。
比如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为:从出现症状到死亡,时间在 24 小时内。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需要一刻不停地跳动。所以,当心脏不能有效地跳动、不能给身体重要器官供血的时候,如果不能让心脏及时恢复有效的跳动,猝死就会发生。
发达国家统计表明,猝死约有 90% 都是心源性的。这也符合大家对猝死的通俗认知——大多属于「心脏病发作」。
除了心脏之外,也有少部分猝死是脑源性、肺源性、腹源性、内分泌源性等其他因素造成的。
冠脉性猝死占心源性猝死总数的 56.78%~80%,中老年人更多见,主要原因就是冠心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冠心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与一般的轻微不适感混同,但这样也会显著升高你发生猝死的风险。
虽然 40 岁以上是高发人群,但近些年,冠心病越来越年轻化,甚至出现了 25 岁年轻人冠心病的病例报道。
35 岁以下的健康年轻人,突然发生猝死,更多属于非冠脉性的猝死。原因包括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几大类疾病。
此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原因、内分泌异常等也可能导致这些隐藏的心脏问题。
这些潜伏的危险在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不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测就很难发现。
而被熬夜、劳累、剧烈运动等诱发,或者在睡梦中,这些遗传的小毛病会让人突然离去。
心源性猝死往往突然而至。网上有很多内容想要教你识别「猝死前兆」,那么心脏骤停在发生之前有没有症状呢?
有人描述这种疼痛为「就像胸口被反复挤压」,并可能伴有濒死感、恐惧感。这种疼痛可能突然出现,频繁发作,剧烈而持久。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神经系统是连在一起的,血液供应不足也会对消化产生影响。因此,猝死前有时不仅会有「胸」痛,还可能表现为:
此时,人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部分血液积存在肺里,无法及时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会产生呼吸困难的感受。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刺激下忽然晕倒过去,在没有其他原因时,可能跟猝死有关:
● 在体育活动中昏倒或有明显的癫痫发作,尤其是在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更提示可能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有研究发现:839 名心脏骤停患者中,430 名有先兆症状,占 51%,主要为胸痛和呼吸困难。
在大多数(93%)有先兆症状的患者中,症状在心脏骤停发生前 24 小时内出现。
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忽视了这些迹象。这不能全怪患者不小心,而是因为这些症状有的特异性不高,不容易跟其他疾病区分。
相比于识别危险症状,我们更提倡大家:定期进行心脏「体检」,排查风险 + 改掉坏习惯,主动保护心血管。
虽然已经说过很多次,但我们还是要不断不断地重复讲:尽早戒烟、坚持运动、控制三高、定期体检。如果医生建议,请使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必要时实施血管成形术或导管消融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