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1岁才能勉强坐起来她意识到“可能出大问题了”
他们是一群容易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满怀对生命的渴望,恐惧疾病带来的创伤。他们常年奔波于医院,在煎熬中寻找答案,在绝望中等待希望。他们,就是罕见病患者。罕见病并不罕见,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2023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罕见病患者家庭、医生及相关从业者,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资料图片:202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国际罕见病日大型义诊科普活动。
直到现在,王楠有时候还会坐在阳台的飘窗上发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可爱的两个孩子,要承受这样的痛苦。
时间回到4年前,伴随着清脆的啼哭声,王楠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刚开始,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王楠发觉,无论是1个月、3个月还是半年,两个孩子的身高体重都要比同龄孩子差一些。直到快1岁的时候,姐妹俩才能勉强坐起来,王楠意识到,“可能出大问题了”。
她带着两个孩子直奔北京,经医生诊断,疑似是由MECP2基因突变造成的雷特综合征,之后全家做了基因检测。在等待报告的一个月里,王楠无数次幻想,“万一检测结果不是呢”“有可能慢慢就恢复好了呢”……
1个月后,基因报告寄来,两个孩子均被确诊为雷特综合征。“就像掉入了一个深渊。”那一晚,夫妻俩坐了一宿。8页的报告,王楠只敢看完第一页。“第二页就是疾病描述,客观的文字令人心痛。”
王楠回忆,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家里都像死般沉寂,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夜晚以泪洗面。之后的日子,王楠在一位中医的帮助下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3年多的时间里,王楠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天天两点一线,奔波在医院和家里。
看到王楠日益憔悴的面容,她的姐姐建议她可以在社交网站发发视频,一方面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能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王楠觉得有道理,但迟迟没行动。“心理负担很重,害怕被人认出来。”
后来,根据两个孩子的名字,王楠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名为“菲璠妈妈”的账号。直到半个月过去,她才鼓足勇气发出第一条视频。
这是一个只有20秒的视频。仅仅过了2个小时,点赞破百,4个小时后,点赞破千。她被网友们的上百条留言感动。“陌生人,你一定要坚强!”“保佑宝宝早日康复!”“加油,超人妈妈!”
其中一条留言,寥寥几字却让她倍感欣慰:“谢谢你让我知道,并不是只有我的孩子这样。”自此之后,王楠保持着几乎一天一更的频率,将自己的求医经历、照顾经验和心情状态与大家分享。陆陆续续有不少父母找到她,向她咨询关于雷特综合征的事情。“只要别人有需求,我都会全力解答。他们经历的焦虑、痛苦,我都懂。”
尽管淋了雨,却依旧愿意给别人撑伞的人,不止王楠一个。伍思嘉(化名)的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被确诊为Dravet综合征。这是一种在婴儿期就会出现症状的发育性及癫痫性脑病。
预后差、多数中到重度智力障碍、死亡率高……看到网上对Dravet综合征的介绍,伍思嘉夫妇近乎崩溃。“癫痫持续状态和癫痫猝死是孩子面临的最大风险,长时间的发作会导致大脑缺氧,超过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害。”正因如此,全家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孩子死亡的威胁中。
漫漫求医路上,伍思嘉遇到了太多绝望无助的父母。因为伍思嘉夫妇都有医学背景,他们深知这种疾病要抱团取暖。孩子确诊的次年,他们成立了Dravet综合征公益组织——卓蔚宝贝支持中心,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我们希望卓蔚能成为科普Dravet综合征疾病知识的平台,在罕见病研究中发挥一些助力作用,同时更希望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伍思嘉说。
作为常年奋战在儿科一线的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炯、儿科主任医师左英熹对于罕见病感触颇深。“由于临床上病例少、经验少,导致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等问题,罕见病患者往往被称为‘医学的孤儿’。”秦炯介绍,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约80%为遗传性疾病,约50%起病于儿童期。
罕见病种类复杂,症状不典型,涉及多系统、多学科,因此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除了多学科会诊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会定期组织院内医生开展疑难杂症培训、学术会议交流等活动,提高医生的诊疗能力。
左英熹表示,把好预防关,早发现、早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通过婚前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的三级预防策略,可有效防范罕见病的发生。秦炯建议,找专业有资质的医生就诊、科学治疗,才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赢得最佳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
对于未来的创新制药技术发展,伍思嘉充满信心。“治疗方法不会一蹴而就,康复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在黎明到来之前,要沉得住气。”伍思嘉坚信,并非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但求岁月无悔,静待花开。
目前,伍思嘉正在为女儿上小学做着各方面的积极准备。3月4日,王楠两个闺女也将迎来她们的4岁生日。王楠说:“等春天来了,想带她们去看看迎春花。花开了,希望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