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抽动、多动、自闭的娃有一个共同特点
“很多人觉得人年纪大了睡不好,小时候都睡眠超级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0~30%,而我国的发生率为30~40%,这意味着三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
孩子的睡眠障碍,真实存在,常见的表现有夜醒:夜间睡眠的时候常常醒来,不能持续的整个晚上睡觉,比较轻的一晚上醒两三次,比较重的一晚上醒四五次;入睡抗拒:在应该睡觉的时间不愿意上床休息,或者在上床后难以入睡等;睡眠拖延:顾名思义就是迟迟不肯睡觉,指的是没有在外力的影响下,还是无法准时在原计划的时间内进入睡眠状态;睡眠焦虑:担心睡不着反而加重失眠,等等。
由于儿童睡眠障碍与脑发育疾病高度共患,有一些研究对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智力发育障碍的儿童,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闭症(Autism)患儿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约为34~89%,多动症(ADHD)患儿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约为25~85%,智力发育障碍患儿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44~86%等。
研究认为,睡眠问题不仅会加重自闭症、多动症、脑瘫等疾病的临床症状,还会影响疾病的康复。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如果要治疗这些孩子的疾病,首先要解决睡眠问题,同时还要评估、改善大脑发育。
6岁的乐乐(化名)已经失眠很多年了。妈妈清楚地记得,乐乐很小的时候,入睡很难,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惊醒。别的孩子能睡八九个小时,他可能一晚上只能睡个五六个小时。妈妈带孩子去很多家医院看过,4岁时确诊自闭症和睡眠障碍。医生建议的各种方法也试过,但每一次都失败了。因为不甘心,妈妈又带着乐乐带到浙大儿院康复科。
康复科携手围术期医学、神经科学和系统医学研究团队尝试解决这个多学科难题。在完善评估和睡眠监测,给予乐乐行为干预的同时,给予孩子脑电生物反馈及经颅磁刺激治疗。
通过四周的治疗,乐乐的睡眠有了明显改善,入睡时间从晚上11点逐渐提前,能够整夜安睡,早晨醒来心情也比以前更好。更惊喜的是,他的听觉敏感性有所缓解,恐慌发作的频率也显著降低,重新恢复了上学的能力。
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表示,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完善睡眠监测的同时,在康复科对儿童能力及行为发展专业的专科支持下,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发展及行为的偏移,及时给予干预促进儿童的发育;同时,通过对睡眠的干预,可以更好的帮助儿童能力的发展及功能的改善。这种临床的实践已经开展约6个月,已经有30余名患儿参与了这种治疗,涉及的病种有多动、自闭、抽动、智力发育不足等,大概有20余人收到了明显的干预效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