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张良:身弱之人如何成大事?
曾国藩一介文弱书生,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人,其最高理想,就是渴望成为张良这样的帝王之师。太平天国之战中,曾国藩多是运筹帷幄之中,前线带兵打仗的其实是弟弟曾国荃。
同样身处乱世,曾国藩无法成为韩信,更不可能成为刘邦,他只得学习张良,因为他们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太多了。
关于张良的身体,《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只写了一句:“张良多病,未尝特将。”张良体弱多病,从未单独带兵上过战场,都是跟随着刘邦,运筹帷幄之中。
最后,司马迁认为张良是男子汉的典范,应该是个相貌魁梧、高大奇特的壮士,但他见过画像后,看到的张良却像一位女性,而且可以说是一位美女。
张良出身贵族,是刘邦军功集团里身份最高贵的一位公子,可惜年少就背负着国家被秦灭亡的血海深仇,因为祖父、父辈五世相韩,又是家中长子,责任与担当让张良过早背负着复仇的重大压力。
经过十年谋划,张良找到一位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如同荆轲刺秦王,功亏一篑。此后,张良开始长达十年的东躲西藏。长期的忧虑劳累,加上刺杀失败的打击,还有遁逃的困苦,张良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从此疾病缠身,也影响到后续的行侠。
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只得一边养病,一边检讨,思谋反秦良策。痛定思痛后,他明白只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根本奈何不了秦帝国,唯有借助他人力量,才能实现愿望。
张良原本仅想复仇,重建韩国,但随后形势让他清楚地知道,先秦诸侯并存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刘邦将继承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业。
他熬过了苦闷、彷徨,学习黄老之术,修炼起道家的“导引辟谷”,修身养性后,再伺机寻找机会。终于,他遇到了天选之人刘邦,从此开启兴汉灭秦的复仇行动,也一步步登上帝王师的地位。
曾国藩也是身弱之人,三十壮年却病似五十老者,因为早年过于刻苦读书,积劳成疾,经常头晕目眩,在日记写下:“壮年如老朽,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
家书中,曾国藩说自己体弱气虚,一用心就疲劳,所以只要谋得一个差事,还清一切旧债,就想回家休闲养老,不再留恋官场名利。
张良、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做大事的人来说,“忍”是成就事业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则是将“忍”作为立身建业的准则。
张良年少任侠,凭借一己之力,效法荆轲的匹夫之勇,以暴制暴,试图用暴力推翻秦王朝。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是个愣头青,横冲直撞,得罪同僚,得罪上司,甚至得罪皇帝,性命堪忧。
当他们经历一次次的“受伤”,一次次的“莽撞”后,才开始反思要隐忍克制,毕竟身弱之人,本来就没有足够能量去硬碰硬。
成大事者,首先要学会忍,要学会示弱,为人处事要有韧性,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并非一味争强好胜。
普通人都需要忍,更何况身弱之人。张良和曾国藩者们,虽然智力非凡,奈何才多身子弱,不要说像项羽和韩信那样上战场勇猛杀敌,即使如同刘邦、萧何这样劳心劳力的差事也无法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