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15至19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亡原因:有些人及时被发现有些人却再也回不来
瞿扬众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荣众留守儿童学校校长,2008年,他和妻子张荣筹办了这所学校。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比起小学时期,青春期的留守孩子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会因此伤害自己,于是,瞿扬众开设了初中部。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77.39%与人际关系有关,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青少年抑郁症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而近日江西胡某宇事件真相揭开的同时,不少人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早已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多项数据表明,怀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2019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全世界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卫生方面的疾病,其中,占总数一半的精神疾病初发于 14 岁前。自杀是15至19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有些孩子在沉默中选择了爆发,他们中,有些人及时被发现,有些人却再也回不来。
刘婵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很聪明,但曾经因为抑郁症和焦虑休学,可回到学校后,又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同时生活没有目标感、价值感,自杀意愿非常强烈,“他说,不知道活着干什么”。刘婵一边胆战心惊,一边帮助这个学生,时常关注他的情绪,关注他喜欢的事,有意无意地多和他聊天;在班上给他安排公共任务,找到亮点就表扬;并且对他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在刘婵的努力下,这个曾经大热天穿外套戴口罩到新班级的学生在一个学期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期末时,他还主动参加学校艺术节的表演。
“我们曾经救回了一个跳楼的孩子,他后来告诉我们,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路得说,在这个案件中,这个孩子觉得大家都不能理解自己,总是认为“老师和家长是穿一条裤子的”,那天被校长批评,情急之下,他选择了跳楼。但当真的站在了楼顶时,他害怕了,“不想跳了”,可楼下有上百人正在围观,“感觉不跳也不行了”。
最后,这个孩子被救了下来,路得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安抚了他的情绪,也和家长、老师进行了沟通。
“当孩子想自杀时,他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首先,他会有反常的表现,比如他不爱干净,突然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谌益华表示,“其次,他会跟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去倾诉。还有时候他会像交代后事一样在朋友圈留下一些言语。”
在谌益华看来,当孩子表现和往常有异时,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变化,看有没有超出正常的范畴,也不要用惯性思维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要盲目地批评,而是首先要以倾听的方式去了解。
“老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针对,不管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如何。”谌益华说,因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需要孩子眼中的权威人士老师和家长去帮他加强的。
“当孩子在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治疗时,医生应在不影响孩子的情况下及时地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家长。”谌益华表示,有关部门要普及心理学、精神卫生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老师和孩子对心理学、精神卫生的认识,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路得认为政府要加大对心理与法治知识的科普力度,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心理疾病医保体系,尽早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纳入医保目录,并统一心理疾病界定、诊疗标准以及报销比例。“学校则要增加心理健康课,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