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 夏天常见的儿童暑湿病你知道名医怎么治的吗?
温病学是数千年来人们在防治疾病中积累的经验结晶,既传承了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理论,又发展和填补了中医防治热性病方面的许多空白,在历代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享湿热类温病案例,营血分证之暑湿病(暑湿内陷心营证)的案例及相关解析,对于师承学员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并用好温病学知识、领会其临床运用、解决临床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王某,男,9岁。患儿于1960年9月2日出现高热,初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服解热药不效,体温持续在39~40℃,神情淡漠,食欲不佳,即住某医院。查体:营养较差,急性病容,半昏迷状态,谵语,剑突下皮肤散在充血性红疹。血培养有伤寒杆菌,肥达反应阳性。
诊见:高热6天,无汗,微有咳嗽,大便溏薄,日三四次,食欲不振,精神朦胧。舌苔薄黄腻,脉象濡缓。
治法方药:辛宣清利,芳化开窍。藿香10g、佩兰10g、清豆卷10g、连翘10g、竹叶3g、杏仁10g、苡仁10g、通草3g、甘草3g、滑石12g、赤茯苓6g、菖蒲6g、朱灯芯2寸,2剂。
复诊:服药后大便次数减少,日1次,他症无变化,苔薄黄,脉数,以原法出入。淡豆豉10g、薄荷3g、竹叶3g、葛根5g、连翘5g、杏仁6g、白蔻3g、通草3g、甘草3g、苡仁10g、滑石(包)10g、赤茯苓10g,3剂。
9月12日三诊:身热已退至37.6℃。精神好转,仍便稀纳呆,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湿热已退,胃气未复,脾运不健,继以健脾养胃,化湿和中。藿香6g、陈皮5g、扁豆10g、生苡仁10g、白蔻仁3g、滑石10g、通草2g、谷芽12g、麦芽12g、晚蚕沙6g(包),服上药3剂,诸症基本消除,临床治愈出院。
暑湿内陷心营的临床表现常见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时有谵语或四肢抽搐,舌绛苔黄腻,脉滑数。灼热烦躁,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为本证辨证要点。本案患者起病急骤,症见高热无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精神朦胧,苔薄黄膩等,辨证当属暑湿内陷心营。
(本例现代医学检查诊断为肠伤寒,症情较重。)本证为病之极期,系由暑湿内陷心营,蒙蔽清窍所致。暑热亢盛则高热烦躁;暑热内迫,营阴被灼,则无汗;暑湿熏蒸,闭阻心窍则神识不清,或精神朦胧,时有谵语;壅塞清窍则目合耳聋;若湿阻气机,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若热窜筋脉则四肢抽搐;舌绛,苔黄膩,脉滑数征象乃暑湿内陷心营之征。
治宜清心开窍,涤暑化湿。方选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清营汤有清泻心营暑热之功。六一散为清利暑湿的名方,其滑石味淡性寒质滑,淡能渗湿,寒可祛热,滑则利窍,使暑湿之邪从小便而出。至宝丹虽属凉开之剂,但宣通开窍之力较强,用于暑湿蒙蔽清窍者,较为适宜。
本案初诊,董氏治以辛宣清利,芳化开窍。用滑石、甘草(六一散)、赤茯苓、苡仁、通草清利暑湿;藿香、佩兰、杏仁芳香化湿;连翘、竹叶、清豆卷清心泻热;菖蒲、朱灯心化痰开窍。药后熏蒸之热势得以转缓,湿邪已能从小便而去;复诊时热势已减,恐其湿从燥化而变证丛生,故用三仁汤辛凉泻热,去厚朴之苦温,半夏之辛燥,加豆豉、薄荷、葛根芳化透表,连翘、赤茯苓以清热化湿。因此药后热势即退至接近正常,他症亦随之而减轻,三诊时即以健脾化湿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