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小课堂 244 “打呼噜”与“喘、喘、喘”
“打呼噜”与“喘息”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呼吸道症状,但实际上两者在临床上是相互关联且彼此影响的。今天就来和大家揭秘“打呼噜”与“喘息”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打呼噜”的问题,观念也早已经从“打呼噜代表睡得香”转变为“打呼噜可能是一种病”。但是“呼噜”声究竟来自于哪里,可能家长们并不清楚。实际上,所有造成儿童上呼吸阻塞的疾病都会导致“呼噜”的产生,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和肥胖等。在睡眠时,上呼吸道的神经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上述原因就会进一步造成呼吸道变窄,阻碍气流流动,因阻碍而变得湍急的气流,会带动悬雍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舌头”振动,发出“呼噜”声音;也可能存在舌根后坠,气流堵塞导致附近黏膜振动发出声音;再或是勺状软骨塌陷覆盖声带导致振动等。各种原因造成上呼吸道狭窄,气流堵塞导致软组织振动,就是打呼噜的基本原理,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儿童时期“喘、喘、喘”的最常见原因是哮喘抑或是尚未达到哮喘标准的反复喘息。其中哮喘已经成为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喘息”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轻微的时候,医生使用听诊器就可以听到,严重的时候,甚至家长都能够清晰分辨。“喘息”的发生主要是哮喘急性发作时,呼吸道尤其是小气道痉挛及分泌物阻塞造成通过的气流受限,转变成湍流而发出的“吹口哨”样的声音。
两者都是因为气流通过呼吸道受阻,从而发出的声音,差异在于“打呼噜”主要是上呼吸道问题,而“喘、喘、喘”主要是下呼吸道尤其是小气道阻塞所致。但是在儿童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句话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充分体现了“打呼噜”与“喘、喘、喘”的疾病本质是相同的。在诊断“哮喘”的病例中80%患有鼻炎,鼻炎同时是造成儿童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的主要原因。鼻炎、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造成“打呼噜”常见原因,数据显示哮喘儿童发生“打呼噜”的几率是非哮喘者的1.79倍,而且更易于造成哮喘的控制不佳。
呼吸道从上到下都可以用过敏和慢性炎症解释,其中作为上游的鼻炎及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造成的“打呼噜”都会对下游的哮喘控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有时是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同时伴有“打呼噜”造成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哮喘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时,症状更严重,需要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比例是未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哮喘患者的6.48倍,同时住院时间延长了37%。接受积极的“打呼噜”相关疾病的治疗后,儿童哮喘的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打呼噜”和“喘、喘、喘”是常见的相伴相生的疾病,哮喘儿童更容易发生“打呼噜”的现象。临床医生和家长需要关注儿童“打呼噜”的症状,及时评估并积极治疗,有助于儿童哮喘的长期控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