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好护士2024年6月和7月月度人物网评开始河南4人入选
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
2024年6月,河南省共有2位展示人选接受评议,分别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管一春、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护师韩旭。
7月,河南省共有2位展示人选接受评议,分别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主任医师范太兵、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郭红玲。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及“健康中国”新媒体平台进行“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人选事迹展示和评议。
欢迎扫描下方评议二维码,一起为我们河南优秀的医护人员留言评议!活动将持续到2024年7月31日。
管一春,女,1977年5月生,党员,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评河南省教育厅学科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她的医术和仁爱,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欢笑。
在医学的世界里,遗传性疾病像一个枷锁,困住了不少家庭对于健康宝宝的期盼。管一春团队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这些家庭的未来。
“孩子马上4岁了,活泼可爱,是全家的开心果。”每隔一段时间,管一春的微信上都会收到林女士的“汇报”。
林女士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如今11岁,在孩子2岁时被确诊为Adams-Oliver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多发畸形综合征,活产婴儿的发病率仅为两万分之一,临床表现以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和肢端末端横向缺损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多脏器发育畸形和心脏、眼睛、神经系统疾病。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管一春应用PGT-M技术成功阻断了Adams-Oliver综合征的遗传基因。林女士生下一个健康宝宝,而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让林女士拥有健康宝宝的PGT技术是多基因遗传病一级防控的重要措施,而管一春及其团队通过这项技术“打破生育遗传魔咒”已经不止一次。
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7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证书。每一项技术的突破与更新,不仅仅是填补生殖领域医学的一处处空白,也包含着对一个个生命奇迹的敬畏与尊重。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年轻肿瘤患者的生育需求日益凸显。管一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带领团队投身于生育力保存的研究。
她带领团队远赴日本、纽约等多地学习最新的生育力保存理念和技术,以生育力保存为主题申报多个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建立生育力保存诊治网络,设立生育力保存专病门诊,由临床诊治到基础科研,再到转化应用。2019年,该院率先在河南省开设生育力保存门诊。
截至目前,这个门诊已经顺利为近百位乳腺癌、卵巢癌、直肠癌、血液病、子宫内膜癌、膀胱癌、胃癌等男女性肿瘤患者保存了生育力,点亮了生命的火种。
除了生育力技术外,管一春还带领团队建立了多个专病门诊,如复发性流产门诊、胚胎发育咨询门诊、心理咨询门诊、营养减重门诊、临床用药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等,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她所在的科室也先后被授予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生育力评估及临床诊疗中心等,并拥有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分中心、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带领科室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新版ISO质量体系认证的生殖中心。去年,黄荷凤院士门诊落户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科门诊,不仅为郑大三附院带来了更多的疑难病例和复杂疾病的诊疗经验,更为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管一春深知,医学的终极目的和社会价值就是对人的关怀照护。一个好的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仁爱之心。
她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公益项目。在妇基会及红十字基金会的帮扶项目资助下,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政策,从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共对497个依靠人工助孕的经济困难家庭给予公益赠药及援助金,重新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绝望家庭的希望之火。
对待患者,记不清多少个中午一点钟,她的身影还活跃在诊室里;多少次外地病情疑难的患者恳求临时加号,她都不顾身体的病痛和工作劳累,爽快应允。记不清多少次,她会为来自农村的患者寻找安排住宿;记不清多少次为困难的患者悄悄地垫上医药费。
工作之余,她还致力于科普宣传。在多个自媒体平台,她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作健康科普短文和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健康知识。
韩旭,女,汉族,党员,1984年5月出生,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出彩河南人”第五届最美护士。
急诊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韩旭作为急诊科的护士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搏斗,练就一身硬功夫。
韩旭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急诊抢救病区的一名护士,主要负责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急诊医学科任务繁重,平均一天要接收四五百名患者,忙碌、奔跑是韩旭的工作常态。8小时的班次下来,她能走两万多步。
天生扁平足的她,走路慢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她专门定做了矫正足垫,每天坚持快步走。刚开始快走的时候脚部疼痛感很强烈,她就用各种办法分散注意力,从快走2公里、5公里、8公里……直到每天10公里的快走锻炼,让她练成了走路一阵风的本领。早一分钟到达患者身边,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一次,她跟同事出诊,接回一名中风昏迷的患者,疾速驶回医院。突然,一辆电动车逆行迎面奔来,一个急刹车,韩旭本能地把双腿伸到担架床和医疗舱中间的位置,以免患者发生碰撞。她因此“瘸”了好几天,双腿被挤压得大面积青紫瘀血。
还有一次深夜,一对父母抱着半岁的儿子,从平顶山农村赶来。原来,妈妈抱着婴儿在三轮车上发生车祸。孩子从车上翻下,受伤严重,嘴唇青紫、呼吸微弱、摸不到心跳。看着幼小的生命奄奄一息,韩旭强忍住眼泪,与同事奋力抢救。呼吸心跳骤停,静脉穿刺是最难的,尤其是一个半岁的小宝宝。紧要关头,韩旭一针见血,随后开始做心肺复苏。“宝宝,你一定要坚持住!”“宝宝,加油!”虽然明知道小婴儿听不到,韩旭还是情不自禁地给他鼓劲,同时,细心的她还不忘让同事安慰在门外哭得稀里哗啦的父母。
终于,停跳了十几分钟的小心脏恢复了跳动。一条小生命保住了,这是韩旭最开心的时刻。
2017年的一天,韩旭在下班回家路上看到一名60岁左右的男士突然倒地。她赶紧上前查看后,立即跪地,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了科室电话。
此时,韩旭全然忘记,自己已经怀孕8个月了。路过的群众只看到一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跪在地上为倒地者做心肺复苏,动作流畅娴熟却满头大汗,直到救护车赶来把患者接走。
急诊患者多数病情较重且血管条件差,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物治疗,对救治来说至关重要。
为保证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韩旭绘制了人体颈部及四肢的血管分布图,练习在黑暗、颠簸晃动的环境中进行静脉穿刺。在全省急救大比武中,她获得静脉输液第一名,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5月19日,郑州市中州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患者因受到严重挤压,骨盆粉碎性骨折,出现失血性休克。熟练掌握骨髓腔输液技术的韩旭立即在无菌操作下完成骨髓腔穿刺,短短2分钟,就为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
心跳恢复了、呼吸恢复了。生命是美好的,而奔跑在生命救治一线的“女汉子”更美。
范太兵,男,1964年2月出生,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先心病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心血管病外科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获评第二届全国医德医风标兵;2018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范太兵带领团队在核桃般大小的心脏上“精雕细琢”,用仁心和医术为无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带来健康和希望。
琳琳出生时体重只有1.85千克,小脚还没有成人拇指大,大家亲切称她为“拇指姑娘”。琳琳患有严重的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病情非常严重。为挽救孩子的生命,范太兵等专家开始了手术。打开胸腔后,发现孩子的心脏只有鸽子蛋那么大,不借助头灯上的放大镜,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结构。范太兵小心翼翼进行手术,用了三个半小时,成功修复了孩子的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
一名孕妇怀孕6个月时进行产检,查出胎儿患有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发育不良,重度三尖瓣反流,随时都有胎死腹中的风险。鉴于父母保住胎儿的心情特别急切,范太兵只能使用宫内介入手术。范太兵等专家操作着穿刺针准确地穿过孕妇的腹壁、子宫、羊膜腔、胎儿胸壁、胎儿心尖、右心室,成功扩开了近闭锁的肺动脉瓣膜,手术获得了成功。
近年来,范太兵和团队率先开展了全降解封堵器系统植入术、“产时手术”切除新生儿心脏肿瘤、华中地区首例儿童心脏巨大肿瘤射频消融术、经皮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术等国内外领先技术。
在医学界,范太兵教授是核桃里“绣花”的“艺术家”,同时他也是心怀大爱的“慈善家”。
2021年10月,范太兵带领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足迹遍布西藏自治区近30个县、区,从数千名患儿中,筛查出41名病情严重的先心患儿,把他们接回郑州治疗,手术均获成功。
光有技术创新还不行,还要让患者能看病、看得起病。为了让更多家庭困难的孩子得到救助,范太兵积极协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等六个公益基金,每年救助2000多名家庭困难的孩子,救助例数和救助金额一直位居河南首位、全国前列。10年来,上万名家庭困难的先心病孩子在范太兵手里获得免费治疗,健康成长。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自然也承担着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的社会责任。为了拯救更多孩子,范太兵教授甘做授人以渔的“先行者”,把适宜技术送到基层,把名医名家送到百姓家门口。
近三年来,范太兵带领团队多学科专家到基层帮扶600余人次,足迹遍布方城、项城、扶沟等50多个县市,通过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讲课、手术教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去了大量的适宜技术,帮助他们提升疾病诊疗能力,使广大基层群众有了更多的“医靠”,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作为一名儿童心脏外科的医生,范太兵把每个患病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范太兵最喜欢看到的场景,是疾病康复之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以及患儿家长舒展的眉头,这是支撑范太兵坚守手术台30年的信念,也是范太兵未来继续奋斗的动力。
郭红玲,女,党员,1972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郭红玲是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一名神经科医生,多年来致力于脑卒中防治工作,在全县率先开展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为降低滑县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获安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22年获评“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
2016年8月2日,郭红玲正在医院值班,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担架车轮滚动的声音从走廊传来,担架车上躺着一位老人,几个家属一看见她同时喊着:医生,快点!快点!如果像往常一样用传统方法治疗,患者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患者发病时间短,适合静脉溶栓,但很多年医院都没有开展过,时间不等人,郭红玲早已把溶栓相关知识指南熟记于心,迅速作出决定:溶栓!溶栓时她不敢离开半步,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一边不停安慰疏导患者。接下来一夜她每1~2小时就要看患者一次。可喜的是,患者两天后肢体活动基本自如了,出院时,患者一再拉着郭红玲的手说“郭主任谢谢你!是你救了我,你是我的大恩人啊!” 接下来第二例、第三例……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半夜三更,只要科室有一个符合溶栓治疗的病人,郭红玲都会立即前往医院查看患者。每一例病人都严格评估,严谨操作,同时对科室医生进行规范培训,把患者不易理解、难沟通的谈话内容做成图示台签,大大减少了沟通难度,提高了溶栓治疗率。
8年来,郭红玲填补了全县溶栓技术应用空白,她带领的团队成功救治卒中患者3000余名,挽救无数家庭,使上千名患者免于残疾痛苦,数百名危重患者脱离死亡。
郭红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奔波在23个乡镇、街道,首先对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让他们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患者。接着对机关、学校、企业等宣教。6年来无论严寒酷暑,足迹遍布全县每个角落,令人欣喜的是,每次宣教之后都有收获。比如,一次刚讲过课,第二天就有一个乡村医生打电话给她说:“郭主任,我母亲现在不会说线个小时了,我昨天刚听你讲课,是不是能溶栓?”还有一次凌晨1点多突然电话铃响了,一个急切的声音传来“郭主任,我前几天刚听完你的课,我现在突然半身麻木,就是你讲的症状。”“郭主任,我这里有一个病人,可能是脑卒中……”
这样的电话从开始下乡的每月个位数,到后来的20多个,再到后来40多个,60多个……郭红玲的宣教也早已是第二轮,第三轮……
卒中防治,任重而道远。郭红玲常说“如何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是我最大的心愿”。风雨兼程换来春华秋实。2020年,滑县人民医院被授予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并且在国家脑防委前600强排名中,多次斩获第一。截至目前,科室已经为2300余名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而郭红玲还将在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