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高发者—数据透视老年抑郁症患者
“我对谁都没意见,就是睡不着,心理憋得慌。”79岁的张桂芬无缘无故连续失眠好几天,漫漫长夜里,她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琢磨,却想不通原因。三个月后,她被确诊为患有
当前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聚焦在年轻人身上。但实际上,老年人也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老年抑郁,特指60岁以上人群发生的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有极大的治愈可能,但复发率亦极高。老年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由于自身认知不足、病耻感及不易察觉等问题,老年抑郁患者这一群体处于“失语”状态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在2019年,中国55岁以上的老年抑郁患者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达310万。DALY反应患者在健康状态方面失去的年数,其中女性占196万年,男性116万年。随着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伤残调整年也呈上升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老年人的抑郁人口达到八千万。2007年中国老年抑郁患病率占全球23%,2019年甚至达到了26%,抑郁人口超2千万,中国的老年抑郁情况逐年严峻。
性别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因素。受生物学、社会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发病率等疾病负担指标明显高于男性中国老年抑郁患者。学者吕少妮等的研究发现,抑郁症存在家族聚集性遗传现象,女性具有特定基因的遗传因素如5-羟色胺酸基因、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使得在家族中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同时,当今社会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较低于男性,相对缺乏权利和地位,女性也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这使得女性罹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此外,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的数据显示,引发老年人抑郁的因素中,慢性病的治疗焦虑占比65%。
随着年纪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尤其是慢性病患病率增高。当身体上的疾病导致病痛或行动不便时,中老年人会出现消极感,长此以往会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反过来又会加重慢性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高血压都是影响老年人情绪的关键。
慢性病还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认知能力,降低老年人日常社交的质量,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增加。慢性疾病病程长且不易恢复,长期的医疗费也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长期以往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或加重。此外,慢性病患者多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药物副作用的累积也会导致抑郁水平恶化。
经济状况也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因素之一。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其他群体存在差距,同时群体内部的差距也不小。经济发达、城市化进展快的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服务可及性强,养老产业高度发展,营造便利多样化生活环境,能够为老年人养老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以及精神慰藉;同时,经济因水平低也是农村患者治疗精神疾病最大的障碍。
空巢老人的老年抑郁症患病率更高。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还显示,独居老年人抑郁患病率为26.63%,高于中国一般老年人抑郁的患病率23.6%。
独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亚群体,多有慢性病或认知功能损害,其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远远低于一般老年人与非独居老年人。如果出现抑郁症状,很难及时发现和察觉,一旦被忽视,容易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如自杀、自残、病死等。缺乏子女的陪伴,也会让老年人情感依托缺失,内心空虚、孤独、伤感,情绪低落,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亲戚、朋友的去世会加重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感,产生负面情绪。
调查发现,病耻感是导致老年抑郁症患者主动就诊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病耻感指个人对患抑郁症而产生的一种内心耻辱体验,不愿意告诉他人。因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一些人把老年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划等号,而患者担心被认为是“疯子”,不愿就医,排斥去医院,不吃医生开的药,依从性变低,病情从而延误、恶化,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患者,个人对抑郁症的耻感越高,对社会歧视也有更高的感知敏感性。其中,女性较男性的感知病耻感更强, 女性更倾向于认为别人会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她们,更倾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和所处的环境。同时,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较深,加重了他们的患病羞耻感,受教育程度低也导致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让老年人难以袒露自己的抑郁经历和情绪,若无旁人察觉,他们也许永远不会主动提起,不断的欲言又止和沉默,换来的结果就是“不被关注”。
因此,想要破解老年抑郁症困境,必须让老年群体正视抑郁症。在病耻感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老年人认同“抑郁症患者如果愿意, 他们可以振作起来”的观点。这显示了老年抑郁患者对抑郁症存在误解,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振作起来的,但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需要尽早规范接受治疗才能康复,不是通过鼓励、劝说等方式就可以振作起来的。
通过对小红书求助帖中评论文本的统计,团队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依次是“吃药”“医院”“中药”“多陪陪她”。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显示,78%的患者会选择通过子女陪伴缓解抑郁,而社交平台上的患者家属则多表示就医用药是最佳的治疗途径。
专家也指出,在客观上,接受治疗和服用药物可以让老人的抑郁症状最高效率地得到治愈,但心理疾病的根治还是需要家属的合作与子女的陪伴,或者外出活动散心。家人可以通过提高沟通的频率,鼓励老人敞开心扉,带着同理心却不带批判言语,这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关系,感觉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正视自己的症状,更积极地前往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尽管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中国抑郁症疾病负担降幅不明显。随着人口期望寿命增加与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们必须给予中老年人群的抑郁症预防与控制更多关注与重视。
9. 吕少妮,任淑敏,郑春惠,等.抑郁症相关基因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6):75-78.
10. 周洋,杨冰香,王晓琴等. 武汉市城区居民抑郁症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i.sjssgncj.2019.06.009.
12. 程、 罗媛、 石小娣: 《 甘肃省农村地区精神疾病患者生存状况的田野调查》 , 《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年第 28 期。
13. 武汉日报《空巢老人陷精神孤岛 每天往返70公里墓地跟老伴说线. 《多少老年人,困在抑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