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90分钟的脑内“拆弹”之旅
导读:7月20日上午9点50分至11时20分,在第306医院手术室内,带领神经外科团队成功进行了一例后颅窝后正中开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面对着开颅手术风险大、精准度要求高的特点,手术团队精心准备、默契协作,成功切除肿瘤,吸除血肿,整个手术在较短时间内圆满完成。
海绵状脑血管瘤,是指有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即畸形血管团,病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以40-50岁成人多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常有自发性反复出血倾向,瘤体较大者可有占位效应。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头痛、昏迷、偏瘫,部分病人可有癫痫,病灶较大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特别是贴近生命中枢脑干、第三脑室等区域最终会造成死亡。
不久前,一名54岁男性患者因脑内疼痛并伴有眩晕、恶心等症状,受到病痛长期折磨的他,在连续辗转多家医院未能查实病症的情况下,怀揣着一丝希望,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306医院神经内科。经过详细系统地检查,他被确诊为左侧小脑海绵状血管瘤。从脑内CT等检查结果来看,血管瘤位于小脑左侧,并形成淤血区域。原来,困扰他许久的病症根源就在于此。这个血管瘤经常周期性渗血,造成的淤血区域如同核桃般大小,每次病发时便会压迫小脑神经系统,轻则影响小脑功能,造成眩晕、恶心等症状;重则血管瘤破裂,直接危及生命。
据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崔绍杰介绍,该患者的血管瘤时常发作,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有危及生命的隐患,这个瘤子,就如同患者头脑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如何拆除这颗嵌在柔弱脑组织中的“炸弹”的问题,摆在了神经外科专家团队的面前。经过多次会诊,306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顾建文决定亲上阵,为患者做手术。
如何最佳的完成患者的治疗,医院初步尝试神经疾病一体化治疗,神经内科收治病人,并完成术前准备,神经外科实施手术,术后进入神经内科NICU监护,精细化术后管理。使患者治疗达到最佳的结果。
7月20日上午9点50分,手术在患者进入全麻后正式开始,面对着开颅手术风险大、精准度要求高的特点,手术团队精心准备、默契协作。麻醉科钟京主任和徐学武副主任细心进行了插管麻醉。面对俯卧位手术的特点手术室护士长刘彦采用了保护颌下压迫的俯卧方法。在打开患者枕骨后,顾建文娴熟地切开小脑蚓部,避开重要血管,开始将手术钳探入小脑组织。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显现出了患者的脑组织。随着进一步深入,显微镜中清晰地出现了见海绵状血管瘤及暗红色的周围血肿块,这就是造成患者病痛的“元凶”。打个比方,脑组织中的血管瘤就好比镶嵌在豆腐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如何经过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快速穿过异常复杂又柔弱的小脑组织,拆除这颗随时可能危急病人生命安全的“炸弹”,是整台手术的关键所在,也是考验一个医疗团队水平高低的表现。此时,手术室内的空气也变得滞重起来,但顾建文院长所带领的医疗团队却显得协作有序、有条不紊,快速紧张稳妥地推进着手术进程。只见顾建文目光专注而有神地盯着电子显微镜,双手精确地操作着手术器械,在撑开小脑组织后,一点点吸除了患者脑中的血肿,随即将供血血管进行电凝后切除整块血管瘤。整台手术一气呵成,仅耗时1小时30分未进行输血,便快速精准为患者取出了脑内的“定时炸弹”。手术采用无血手术,手术全程未输血。
术后,患者被转入神经内科NICU病房密切监护,并于术后6小时左右苏醒,虽然身体比较虚弱,但已经意识清醒、交流无障碍。手术后由神经内科大专家蔡艺灵副院长和神经内科杜鹃副主任亲管病人,神经内外科共管病人模式运行顺畅,术后2天病人清醒,肢体活动好,恢复迅速。一体化治疗初现良好效果。谈到这例手术的成功,医院张玉才政委总结道,医院采取学科融合、强强联合,走攻坚克难之路才是硬道理。随着学科横向综合发展,医院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